背景圖引用自藝術家Brendan Lee Satish Tang的作品,更多作品請見官網http://brendantang.com/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第十五週

6/02
I.大堂講課
對歐洲貿易與藩主進獻所生產的陶瓷:伊萬里與鍋島

上課閱讀書目
關濤、王玉新編著,《日本陶瓷史》,頁121-142。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OTZjNmE4MjYtZGZmNi00YjIyLTlmY2QtMzRkZTY4MDJjYmZm&hl=zh_TW


II.討論議題(二擇一: 6/2-6/9在課程部落格上發表意見)


A.同學之前討論過明代官窯與民窯的關係,大家都注意到官窯與民窯的基本特性,以及官、民窯之間的互動。現在我們談論到日本九州地區陶瓷貿易與進獻藩主兩種不同性質與風格的陶瓷生產,請同學進一步討論自由貿易的陶瓷與專門供應貴族的陶瓷有甚麼樣的差異 (可就日本的伊萬里與鍋島燒為例,對作品性質、生產模式、品質高低、造形與裝飾風格、品味等方面進行討論)。

[參考書目]
1. 講課內容PPT檔(會放在部落格上)

2.Eva Strober 演講、黃蘭茵整理,〈強者奧古斯都的陶瓷收藏兼及麥森陶瓷的創燒〉,《故宮文物月刊》,第320期(2009年11月),有關日本陶瓷的部分。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YTgzNTUxNzctNjM0Ny00ZmY4LWFhMGItMTViYmQ2YTA1YzA3&hl=zh_TW


B.日本在17世紀中期開始加入對歐洲外銷瓷的行列,與中國外銷瓷時有競爭與互相取代的關係。請就窯業生產、市場、風格、品味等不同方面來討論17到18世紀中國與日本對歐貿易瓷情況之比較。

[參考書目]
1.謝明良,〈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對歐洲貿易中的陶瓷〉,《陶瓷手記》(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頁287-307。(指定參考書)

2.Eva Strober 演講、黃蘭茵整理,〈強者奧古斯都的陶瓷收藏兼及麥森陶瓷的創燒〉,《故宮文物月刊》,第320期(2009年11月),頁106-117。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YTgzNTUxNzctNjM0Ny00ZmY4LWFhMGItMTViYmQ2YTA1YzA3&hl=zh_TW

3.謝明良,〈記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伊萬里瓷器〉,《故宮學術季刊》,14卷3期,頁83-128。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OGJmYTVlNzYtMTc1MS00NWQ0LWJiZjMtMTE4MjQzMDJlMTY4&hl=zh_TW

4.施靜菲,〈十四到十七世紀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典藏古美術》,2009-8。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OWY0ZDdjMDQtNGZlZC00NTU4LTk3MDktNjRkNDk3MDNhNjlh&hl=zh_TW

15 則留言:

  1. 大家好,我是陳佳妤:D
    A. 就裝飾風格而言,我覺得鍋島燒的特色在於大面積且顏色濃重的色塊(尤其以藍色最多見),不同色塊間顏色的對比明顯搶眼,例如深藍對比白色。且鍋島燒所繪圖樣多是大筆畫的大圖樣,不是很複雜的圖案,但感覺很大方。感覺鍋島燒的作品都在玩幾何圖形、色塊及器形間互相呼應、對比的遊戲,具有看似隨意其實不隨意的巧思、優雅出眾又大方、不流於繁雜瑣碎的氣質。與伊萬里比起來,鍋島燒的留白以及大面積幾何構圖都使作品看起來更加清新。
    伊萬里具有民間的熱鬧歡慶氣氛,大紅大金熱鬧繁複的色彩及裝飾圖形使伊萬里在貿易瓷中頗受歡迎。伊萬里的作品所繪紋樣較纖細複雜,通常布滿整個器表,許多作品幾乎看不到底下的白色胎。熱鬧華麗之餘,偶而會使人覺得喘不過氣。
    柿右衛門的作品也有留白的意境。但其以多彩彩繪的紋樣筆畫較纖細,不若鍋島燒大方。
    特別的是,我發現一些古伊萬里的作品以青花畫出幾何圖形的紋樣,如青花傘紋盤、青花杯形洗,與鍋島燒有一點相似,但是其他古伊萬里青花作品卻仍略顯繁複。

    回覆刪除
  2. 歷史一 吳蕙蓁
    應該是A吧:
    日本陶瓷在十七世紀中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然而,在伊萬里燒於國際上大放異彩的同時,日本本地的鍋島燒卻也在上層貴族間散發著內斂的光芒。
    為了配合國際趨勢伊萬里燒採用接近當時國際主流──中國的陶瓷風格試著進入歐洲廣大市場,在其器形、風格、甚至圖案上都模仿中國的樣式,但同樣的為了打進歐洲市場,日本伊萬里燒所添加的元素,不免也參雜著西方的價值觀,成 為一種融合東洋、西洋藝術、卻又不完全等同中國的陶瓷之美。
    至於鍋島燒,那又是另一種不同的美。以大方、明確卻又不失日本風味的圖案制作的陶瓷,主要對象是日本上層的貴族。鍋島燒的式樣基本上沒有伊萬里燒那麼大型,反而較多的製品是如同茶碗一般,小巧且可以拿在手上把玩、欣賞。至於鍋島燒上面所繪製的樣式,我想大概可以與當時日本社會的流行色彩互相呼應,比對當時各種日本藝術品,我覺得鍋島燒的圖式和日本和服上繪製的花紋,有許多相像之處,包括自然媒材的選用、顏色呈鮮艷塊狀貌、以及東洋風濃重的幾何圖案,其實都可以發現兩者互相呼應的地方,所以可以假設那些圖案不只是盛行在鍋島燒之上,在日本當時也算是運用在各種用品之中、十分主流的色彩配置模式。並且在色彩的表現上,大面積塊狀、且漸層較少的色塊,說不定也與當時出現的浮世繪版畫有一定程度的連結。
    伊萬里燒與鍋島燒是十七世紀日本兩種風格不同的陶瓷藝術,然而它們在的目的除了有時代背景的意義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後人了解,當時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雖然遠在幾百年後西方的戰火才會延燒到這片土地,然而人類文化的進展卻早已在此時就已經悄悄入侵並且融合其中。這也是藝術文化融合特出的地方,它沒有那麼強的侵略性,反而是在進入的過程中更加迸發出本地原有藝術的獨特性,進而引發更強烈、創新的新型藝術出現,伊萬里燒就是如此,開拓出之後期獨特風格的陶瓷市場。而鍋島燒雖然沒有那麼強烈的文化融合,它卻是代表著日本藝術文化的演進,從原本中國、朝鮮學習的藝術形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逐漸發展出自我的民族風格,我想不僅僅是鍋島陶瓷,觀望當時整個日本的流行圖式、顏色,便可以很明顯得看出那是一種民間普遍的流行元素,至於陶瓷則是承載此種元素的其中一個表現方式。

    回覆刪除
  3. 生傳一 楊舒安
    A: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已經學過也討論過明代官窯與民窯的興替,彼此之間的差別,並且互相競爭、學習、交流,官窯和民窯在成立的性質上就有非常大的差別,所以連帶影響到各自的生產方式、規模、形制、風格等等,官窯通常都較為端正典雅,色彩與器形強調莊重的風格,規格都較為一致,是官方訂定好的規範,而且這樣的御用器形不容許外流,外界更不能夠製造。在品質方面,明代官窯的發展一開始的確是品質極高、風格獨特的但是之後卻隨著國勢的衰弱而走下坡,逐漸被民窯所取代。而民窯的部分,大部分民窯所具備的特色就是活潑、創意,不受官方的約束,所以能夠更自由的掌控生產模式與工具,進一步發明更多的配方、器形、裝飾技法等,彰顯出民間旺盛的活力。明代的民窯原先是模仿官窯,企圖製造出和官窯一樣精美的瓷器,但是明代後期卻逐漸追過官窯的發展,反而使得官窯最後採取「官搭民燒」的方式燒製瓷器。
    日本的伊萬里燒和鍋島燒也是民窯和官窯的類似性質。伊萬里燒是由於出口港口的名字而得名,它本身又稱為有田燒,產地大致上在有田這一區域附近,屬於民間的窯場,由於日本瓷器和伊萬里燒的發展,和海外貿易息息相關,所以它可以說是一種貿易瓷,在品質上講求大量生產,但是品質卻也不能太過粗糙。現今我們把江戶時代在有田製造的瓷器統稱為古伊萬里,第一類初期伊萬里,充滿了質樸的感覺;第二類古九谷,加入了彩繪技術,充滿大膽的配色和構圖;第三類柿右衛門樣式,纖細唯美的圖案,表現了日本獨特的美學觀;第四類鍋島燒,則是進獻給幕府而特製的御用瓷器,一般人是無法見到的;最後是狹義的伊萬里燒,則是指開始外銷歐洲之後所出現的帶有金襴手樣式的瓷器,更加的鮮豔亮麗。其中屬於民間製造的伊萬里燒的風格都較為活潑,有很多人物故事、花鳥、草木,這些圖案的擺放較為不規則,整件作品像是動畫一樣會跳動,再加上生動炫麗的顏色,充滿了華麗的多彩,是伊萬里外銷獲得極大成功的風格。另外一方面,鍋島燒是個有趣的瓷器品類,它的產生是非常特定的,只是因為鍋島藩需要進獻給幕府將軍的高級瓷器,所以特別訂製了一系列御用的瓷器,造形繪圖方面相較於民間製作的伊萬里燒就顯得端莊典雅,圖樣也選擇端正的花草樹木,其他特別的樣式則是特別設計過的,雖然獨特但還是保持潔淨典雅的風格,不同於民間窯場的活潑躍動的作品。另外就生產模式來說,日本民間窯場除了供應日常生活所需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配合外銷,而類似官窯的鍋島燒應該延續官窯的作風,訂製的作品不會讓外界人士得到設計的樣本,所以民間人士基本上是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鍋島燒的。因為進獻給幕府將軍,所以鍋島燒在所有伊萬里燒中顯得特別突出,它經過設計,並且有固定的規格,所呈現出來的品味獨特,品質也更加有質感,和民間窯場活潑生動的風格有所區別,也因此鍋島燒在日本陶瓷史上佔了極重要的位置,更顯得獨特。

    回覆刪除
  4. 我是歷史二的饒祖賢:)
    A.
    日本伊萬里瓷器多是由當時的民間窯場製作,具有較為強烈的平民性格,並作為日本對歐洲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又以柿右衛門的瓷器最受到歐洲人的喜愛。而鍋島的瓷器生產受到當地藩主的支持與保護,以進獻給貴族為主,從當時對瓷窯生產技術的極度保密可知瓷器的燒造是藩主誇耀政治、經濟實力的方式之一。
    對比古伊萬里、柿右衛門以及鍋島燒,古伊萬里瓷器的色彩繽紛、裝飾花紋繁複,似乎有意要把整個瓷器表面都填滿(如藏於德國國立德列斯登藝術收藏基金會的大型日本陳設瓷或是碗、盤等物件),給人華麗、熱鬧的感覺。另外,其上所繪製的圖案較有一種通俗的趣味性(如青花松樹人物三繫罐),且多數皆以紅色顏料繪製,相當地鮮明、醒目。古伊萬里瓷器中也有些作品特別以西方的人物、花紋為主要素材(如荷蘭人物彩繪葫蘆瓶),製作符合西方人喜歡的器型,想必是有利於對歐洲的出口貿易。柿右衛門瓷器色彩的華麗、繁複程度皆不及古伊萬里,留白空間增加而露出大塊的乳白色釉,再加上它的裝飾花紋以花鳥樣式為主,反倒讓整件作品顯得清新、舒服、高雅許多。
    鍋島燒則以青花或青花加彩為主,主要器形多是圓形的大盤,其他樣式似乎不多,可能是將重點擺在器表的繪畫技巧上面吧。以藍白色調為主的青花瓷顏色較為淡雅,青花加彩則較為華麗,但大圖案的設計則讓整件作品不會顯得雜亂。除了山水、花鳥紋飾外,也有相當多的抽象線條表現,某部分可說是具有現代感的設計,又比柿右衛門風格顯得更加高雅、尊貴。大體上來說,進獻給藩主的鍋島燒瓷窯就如同中國的官窯,生產過程受到官方嚴格的掌控,技術保密不可外流,品質、品味各方面都較為講究,展現出一股高雅、清幽、簡單又大方的格調,藉以維持上層階級所使用瓷器的優越性與獨特性。但相對地,官方制式化的規定也讓進獻給藩主的瓷器變化性(如色彩、器型等等)不如民間貿易陶瓷器皿來的多元、活潑。

    回覆刪除
  5. 因為家禎還是無法進來部落格,所以我幫她把作業貼上來^^
    歷史二 張家禎
    A.
    日本的外銷瓷與內銷瓷(供皇室所用)兩者整體來說都非常的精細、優雅,我認為兩者間並沒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性。若要將兩者的風格做一比較,我認為就外銷瓷器來說,其裝飾圖案的風格比較嚴謹,在細部的處理非常細心。在顏色方面比較清淡,看起來乾淨、明亮,釉的透明度似乎比較高。
    至於內銷瓷方面,我覺得應該是比較沒有了國外市場因素的考量,裝飾主題少了許多限制,可以充分發揮日本文化的特色。在我看來,這些國內自己使用的瓷器在裝飾的表現上顯得比較活潑,趣味性較強,裝飾的題材也比較豐富。而在顏色上,和外銷瓷的明亮比起來內銷瓷器整體的顏色比較偏向粉色系,感覺比較溫和。此外,外銷的瓷器留白的部分(未繪有裝飾圖案的部分)似乎比較多,裝飾的圖案、顏色不會填滿整的作品,相形之下,供皇室所用的瓷器作品有些會在整個瓷器都上色,留白的地方較少。因此,在視覺感官上皇室所用的瓷器似乎較為豐富。

    回覆刪除
  6. 數學三 丁乙珊
    A.比較伊萬里燒與鍋島燒瓷器的差異

    從作品性質來看:
    伊萬里燒的製作目標是商業,也就是將產品銷售至國內外。尤其時逢中國內亂導致中國瓷器的海外市場萎縮,伊萬里燒趁勢取代了中國成為瓷器的外銷大宗。因此燒造出來的成品造型跟樣式非常多元,部份反應了歐洲人的審美觀。

    鍋島燒是鍋島藩主直屬的官窯,其製作之成品用以貢獻給宮廷、將軍和知名人士,嚴格控制不外售,因此一般人是不容易見到的。


    就其生產模式與產品品質來看:
    台北故宮收藏的柿右衛門樣式中,花口碗碟和花形器皿均以模具壓印,西元1659年由荷蘭商館向肥前訂製三萬兩千餘件瓷器的交貨記錄,與之後伊萬里燒在歐洲各地的收藏來看,伊萬里的生產模式已經量產商業化。到了十八世紀中後期,當伊萬里燒在歐洲已經有一定的市場規模時,
    窯場甚至將有缺損的陶瓷器也一併交貨給貿易商人,顯示期利益導向。此時期的伊萬里燒品質也無法與前輩相抗衡。

    而鍋島燒由鍋島藩主大力扶持與保護,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燒造工人,從寬文元年(西元1661年)開始便不斷將窯場遷往更隱密、有最好青瓷釉料的地方,在藩窯的活動都有特定人員(例如:皿山代官)監控,加強管理,嚴格監督,力求降低次級品產率。


    就其作品器形、紋飾、風格特色等外觀來看:
    伊萬里燒在前期受中國影響很大,例如十七世紀六十年代以青花瓷為主,造型與紋飾取材自中國;
    還有在瓷器上落中國年款、口沿處以鐵汁施以褐圈(模仿金屬器)等也可看出中國的影響。

    之後出現了日本作風的柿右衛門樣式彩繪瓷,器壁薄、造型端正、在失透性的珍珠色調瓷釉上施以色調明朗的裝飾,以及彩繪講究留白等,都是此式樣的特色。

    此外還有古伊萬里的瓷器大膽構圖和強而有力的筆觸構成雄渾的平民風格,燦爛華麗的裝飾技術如染錦手、金欄手、十八世紀的花籠手等,可看出伊萬里燒多元的特色。

    鍋島燒的特色在於其品味高雅,其青花和青瓷尤其有名。器型以盤為大宗,也有陳設瓷、香爐、花瓶、鎮紙、筆架、水滴等,盤類多外型奇異,圈足高且大,櫛圈足為其特色,嚴禁其他窯的仿製。其紋樣不模仿景德鎮,大多採日本設計,以青色釉料為主題的彩繪瓷(色鍋島)其漸層暈染細緻,畫面清麗優雅,連續性紋樣也是其特色。


    綜觀上述幾點對民間貿易陶瓷與進貢藩主的陶瓷器比較,可發現民間貿易陶瓷在作品的造型、紋飾和風格上相對較為多元豐富,
    但是其品管則視當時市場的情況而有所變化;而進貢貴族的陶瓷器不僅品質非常整齊,製作技法也是當代首屈一指,風格反應上層階級的生活品味與審美主流。

    回覆刪除
  7. 歷史四 李昕穎

    A.同學之前討論過明代官窯與民窯的關係,
     大家都注意到官窯與民窯的基本特性,
     以及官、民窯之間的互動。

     現在我們談論到日本九州地區陶瓷貿易與進獻藩主兩種不同性 質與風格的陶瓷生產,請同學進一步討論自由貿易的陶瓷與專 門供應貴族的陶瓷有甚麼樣的差異

    (可就日本的伊萬里與鍋島燒為例,
     對作品性質、生產模式、品質高低、
     造形與裝飾風格、品味等方面進行討論)。

      伊萬里燒於中國十七世紀瓷器生產衰弱時趁勢而起,
      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外銷至歐洲。

      而鍋島燒的屬性則是主要以日本國內為主,
      基本上是進獻給幕府或大名,是為只燒造最高級品的藩窯,  以完美的技法描繪出日本風味。

      鍋島燒和伊萬里燒最大的差異,
      鍋島燒是不使用像伊萬里燒般的金彩。

      至於文樣部分則是十分具有濃厚的和風,
      題材如花卉、風景等,其中有不少圖案化的描寫,
      圖案陳列在重複中亦有變動的趣味,
      帶有濃厚的日本美術的特點。

      這點與模仿中國景德鎮為製造範本的伊萬里燒有明顯不同。  
      我認為伊萬里因為金彩,而有華麗繁複之感,
      而鍋島燒則有濃厚的日式裝飾趣味與題材。

    回覆刪除
  8. 政治四 陳昱瑾
    B.日本在17世紀中期開始加入對歐洲外銷瓷的行列,與中國外銷瓷時有競爭與互相取代的關係。請就窯業生產、市場、風格、品味等不同方面來討論17到18世紀中國與日本對歐貿易瓷情況之比較。

    中國在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外銷瓷,最初乃是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行貿易,到了十七世紀末,荷蘭的地位逐漸為英國所取代,中國瓷器在歐洲廣受好評,諸如德國、義大利、法國、英格蘭等各國都爭相收藏這種具有異國風情的器皿。如果以著名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為例,以德化白瓷與宜興的紫砂瓷器影響最為深遠,宜興瓷多以貼花為裝飾,加上模印、鏤雕技法,使瓷器更顯精緻,上面的紋飾如牡丹、桃李、龍或是雲,器形從一般常見的茶壺到動植物特殊造型皆有,非常具有賞玩趣味,而德化白瓷的觀音立像也是歐洲製瓷仿效的入門範本,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清冊上有「日本陶瓷」、「中國白瓷」等分類,其中有一項「卡拉克瓷」分類,乃是奧古斯都對東方陶瓷的個人偏好,此項目中不僅有日本的柿右衛門瓷器,還有少部分的德化白瓷茶壺,可能是奧古斯都認為這兩類瓷器有某些共通點所致。

    中國陶瓷的輸入促使歐洲興起一股新風潮,各國貴族皇室爭相收藏瓷器,以德法二國最為明顯,這些精美的瓷器已經跳脫了原本的裝盛食物的用途,提升至供人欣賞的藝術裝飾品。中國外銷瓷乃是按照國外客戶的畫稿與樣本所製,是故在器形或是裝飾圖案上與國內使用的器皿皆有所出入,作為外銷的瓷器不太可能在國內銷售,到了十八世紀歐洲開始嘗試自行製造瓷器,中國的瓷器無法與歐洲生產者競爭,另外一方面日本外銷瓷器的興起也是一大壓力,種種因素導致十八世紀之後中國的瓷器外銷產業逐漸沒落。

    十七到十八世紀,日本最著名的外銷瓷器乃是柿右衛門風格的彩繪瓷器,在有田一帶的窯場燒製,然後再運到鄰近的伊萬里港外銷,故又稱為伊萬里燒。初代的柿右衛門以「赤繪」聞名,所謂的赤繪是在施釉後經高溫燒成的白瓷上,以紅、綠、黃、青、紫等彩繪,然後再次入窯低溫燒製而成,初代的柿右衛門前期作品色暗,後期研發出乳白釉,加上淡雅顏料,圖樣為花草紋樣,直到六代的柿右衛門時期,因為不斷出現仿效者,風格發生轉變,稱為古伊萬里瓷器,古伊萬里瓷器的圖樣設計熱情奔放,帶有平民色彩。日本外銷瓷器於十七世紀中期加入歐洲市場,此時中國正發生內亂無法穩定生產外銷瓷器,於是荷蘭轉而向日本訂製,所提供的樣本即是中國瓷器,不過日本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最明顯的證據即是,十八世紀後期中國復出瓷器市場,再度取代日本地位,荷蘭人竟要求景德鎮仿製伊萬里瓷器生產,此即說明了:伊萬里燒對歐洲人來說已成為一項新的品牌。

    因此十七到十八世紀,中國與日本外銷瓷業的競爭,可說是互相消長,中國因為具有長期發展的優勢,製作品質已屬精良,早在之前就有外銷瓷器的紀錄,而日本於十七世紀開始創燒瓷器,初期雖不甚精緻,但因接收了朝鮮的燒造瓷器經驗,短期之內即有顯著的成長,所以才能與中國競爭歐洲市場,日本在取代中國之後,慢慢樹立起獨特的風格,並且影響歐洲日後的藝術發展。

    回覆刪除
  9. 林坤鎮 歷史三

    日本的伊萬里燒和鍋燒生產的主要是青花瓷和彩繪瓷器。藩主為了防止瓷器製法和彩繪技術(赤繪)洩漏流入其他藩國,所以設立皿山番所,控制外人進入,伊萬里燒和鍋燒的瓷器生產都在嚴格的管理之下。從銷售和供應對象來區分,伊萬里燒是民窯,是對歐貿易和銷售日本國內市場;鍋島燒是藩窯(官窯),專門進獻藩主。伊萬里燒和鍋島燒從官窯和民窯的不同來看,可知鍋島燒是在藩主資金大力支援下,集中了優秀工匠和最優質的製瓷原料,產品製作精良,是日本國內燒製品質最好的瓷器,而且只生產特定製品,供給藩主與贈與宮庭、將軍及上層貴族和官員;而伊萬里燒是肥前民窯所生產的瓷器,在品質上自然比不上鍋島藩窯來得精製,而且因銷售市場廣大而大量生產,產品會比較粗略。
    伊萬里燒是銷售給歐洲人和國內新興的城市居民,因此產品的器形和裝飾風格是多樣性的,而鍋島燒的瓷器的器形和風格一致。伊萬里燒因歐洲人的需求而生產不見於日本國內的大瓶大盤等大型器,而鍋島燒的主要器形是盤。鍋島燒盤的圈足都有嚴禁仿製的「鍋島櫛齒高台」的藩窯標誌。
    伊萬里燒是做為中國景德鎮青花瓷的替代品而興起的,所以早期的造型和圖案都是仿製中國明清流行的樣式,產品以青花瓷為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大量生產下,開始出現日本和風的裝飾風格。我將我所在講義上看到的伊萬里瓷器分為三類:
    1.仿景德鎮瓷器:跟中國的青花瓷比較繪製較為粗略,而且和中國繁複細密的「填滿」青花瓷作風不同,伊萬里燒很注重留白效果。

    2.日本簡單的和風圖案裝飾:以杮右衛門裝飾風格為代表。

    3.18世紀的「染錦手」:白地藍花飾釉上彩繪加金銀彩繪,繁複裝飾的「填滿」華麗效果。18世紀造成日本國內和歐洲的風潮。鍋島燒是沒有金銀彩繪的
      
    伊萬里燒的(1)和(3)種都和鍋島是明顯不同類型,只有(2)類是兩者相同的類型,所以我從(2)類比較兩者的差異。
      鍋島燒的裝飾風格是只有單一的主題圖案,而且將主題的圖案「放大」占據整個畫面;相反的,伊萬里燒則是多有兩種以上的圖案裝飾(例如:動物+花鳥紋),而且圖案縮小,並有一組花草紋重複裝飾的風格,這應是中國裝飾風格影響的脈絡而來。伊萬里燒的圖案繪製纤細但顏色濃淡不均;鍋島的圖案簡單大方而顏色均勻,所以我將伊萬里燒的圖案稱為「繪畫感」,而鍋島圖案稱為「純粹裝飾感」。從伊萬里燒的染錦手和鍋島燒比較,伊萬里燒是商人的品味,追求世俗的華麗,而鍋島燒是貴族的品味,追求高雅的格調。

    回覆刪除
  10.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1. 課名:東亞陶瓷文化史
    教師:施靜菲 老師
    學生:林郡儀 (心理五 B94207069)

    B.日本在17世紀中期開始加入對歐洲外銷瓷的行列,與中國外銷瓷時有競爭與互相取代的關係。請就窯業生產、市場、風格、品味等不同方面來討論17到18世紀中國與日本對歐貿易瓷情況之比較。

      一直以來中國在外銷陶瓷上居領先地位,但明末清初的戰亂使日本得以崛起;局勢穩定後的訂單回流中國,影響了日本外銷量。可見十七到十八世紀間中日兩國的陶瓷外銷量間確實有消長關係。

      唐宋以降,中國陶瓷對外貿易漸趨成熟,在今之朝鮮、日本、東南亞、中東,甚至摩洛哥等非洲國家均有中國陶瓷的蹤跡。隨著海上交通越來越發達,十六世紀後中國瓷器的的輸出地更遠及西歐各國。先是西葡兩國以各種合法與非法手段取得中國陶瓷。由於欣羨西葡兩國獲利之高,荷蘭與英國隨後跟進,由兩國之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瓷器大量銷往歐洲各國,掀起風潮。十八世紀時法國、瑞典及丹麥也開始加入陶瓷運銷行列。

      在歐洲,陶瓷首先風靡於貴族階層,之後這股熱潮擴大到其他富人。陶瓷易清潔且導熱性弱的特點使之實用性高;其稀少性更提高它的價格,加上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使陶瓷收藏也成為炫耀財富、突顯地位甚至展現國力的工具。為了應付需求,商人大量輸入,因此大部分類型的瓷器在歐洲均可尋得蹤跡。從青瓷、白瓷、青花、釉裡紅到鬥彩應有盡有;主題包含各種文飾、人物、山水及花鳥;器形除了碗盤、杯、缽,就連各式人俑與動物俑也在輸出之列。而歐洲各國在欣賞異國風味之餘,也因應自身品味與實用需要提出訂單。例如深淺牛油碟與雙耳杯等中國不常見的器形便出現在162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訂單中。

      163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更訂製以希臘羅馬神話或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圖樣以及以歐洲銅版畫為藍本的風景人物圖。甚至連貴族家族紋章也在訂製瓷器的圖案之列。可見,中國陶瓷為因應歐洲貴族這塊市場做出的調整。然而,各種客觀因素使中國陶瓷外銷在十七世紀逐漸衰退。

      中國明末政治動盪戰火連天,不僅阻斷交通使材料與成品運輸困難,也因許多景德陶工死於戰火中造成技術流失;清初為阻斷鄭氏政權實行海禁,更使陷於低迷的陶瓷輸出雪上加霜,因此歐洲各國紛紛轉向日本購買陶瓷。

      日本陶瓷外銷於1647年開始,主要是些粗製雜器,輸往東南亞以補中國陶瓷數量之不足。但在1659年有田窯業正式進入外銷時代,這些產於有田町內外山的瓷器由伊萬里港輸出,因此稱為伊萬里燒。身為「中國瓷器」的替代品,早期伊萬里瓷器積極效仿中國作品,如芙蓉手青花盤與帶有中國圖樣的五彩作品,也常使用「富貴長春」等嘉靖以後常見的吉祥款,甚至標上大明皇帝之年號。但不久之後,金彩的使用加上圖案漸漸轉向日本風格,甚至連歐洲訂製的圖樣也改造成日本風味,這些都標示著伊萬里燒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日本外銷瓷是柿右衛門燒。不同於伊萬里燒這種帶有平民風格的熱情奔放,柿右衛門顯得纖細空靈,不會將圖案占滿器物表面,而是大量留白。這種不開片,以純淨的乳白色釉為底,以淡雅的五彩繪製圖案的風格正是柿右衛門燒的特色。雖然其外銷量不如伊萬里燒,但對歐洲影響甚鉅。在中國恢復陶瓷外後,歐洲要求景德鎮仿製之,而十八世紀歐洲各國開始自行生產瓷器後更紛紛仿效這種灑脫的風格。

      十七世紀中日兩國的陶瓷外銷間的有競爭關係,然而,兩者面臨共同的客觀條件限制。由於進口瓷器須冒著海上航行的危險,加上航海所需的時間常使瓷器在運至歐洲時已「退流行」這些因素使陶瓷進口成為歐洲商人不得已的選擇。而十八世紀初歐洲開始有自行製造瓷器的能力,先是德國煉金師包吉爾於麥森成功燒出第一個白色硬瓷,隨後各國相繼達陣。短程運輸的優勢,加上歐洲對「異國風味」的追求下降,商人不再冒險由東亞進口瓷器。因此,在十八世紀末中日兩國不再競爭,而是面對同一命運:陶瓷外銷趨於沉寂。

    回覆刪除
  12. B.日本在17世紀中期開始加入對歐洲外銷瓷的行列,與中國外銷瓷時有競爭與互相取代的關係。請就窯業生產、市場、風格、品味等不同方面來討論17到18世紀中國與日本對歐貿易瓷情況之比較。

    中國瓷器外銷的傳統自漢代以來就已經建立,而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更帶動了中國瓷器銷往歐洲的熱潮。當時主要的窯場以景德鎮為主,質地堅緻潔白;外銷的瓷器種類主要是彩瓷,主題有中國或歐洲的風景人物圖、帶有宗教意味的耶穌圖像等等。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中國瓷器是象徵財富、時髦的工藝品。

    日本陶瓷則是在一六五九年開始大量輸出歐洲,當時由於景德鎮遭戰火波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改向日本訂製陶瓷器。原先日本以圖案大膽、華麗、帶有平民風格伊萬里燒瓷器為主,在造型和樣式上多模仿中國風格,在一六五九年後,開始發展出日本自己的風格品味,例如以金銀作裝飾;此外,模範成形法也是日本陶瓷工業的一大突破。在日本的外銷瓷器中,最受歡迎的當屬胎質潔淨、彩釉明亮的柿右衛門瓷器,往後帶給歐洲陶瓷工業相當大的影響。

    十八世紀後期中國復出瓷器市場,卻被迫仿置日本伊萬里瓷器作為主要輸出商品,顯示日本陶瓷嚴重影響了中國陶瓷工業在歐洲市場的地位。

    回覆刪除
  13. 剛剛忘了說 我是顧芸

    回覆刪除
  14. 人類四 吳昭潔

    伊萬里與鍋島燒均為朝鮮歸化日本的李參平於有田地區開始燒造後以此為基礎在日本發展開來的。伊萬里的作品當初即因為從伊萬里港裝載泛洋,而獲得伊萬里瓷器的名稱。因此在銷路上面,伊萬里瓷器明顯以外銷為主,兼以銷售於民間一般日用瓷器市場,乘著歐陸市場對瓷器仰慕之風,趁著中國內戰積弱之勢,伊萬里瓷器湧進國際貿易的汪洋之中,並快速的成為炙手可熱的對象。

      在風格上和燒製技術上,伊萬里瓷器受到古唐津質炻器的影響裝飾作風初期多融以製作淵源的朝鮮風格,後逐漸仿效中國明末瓷器風格。外銷的作品雖造形和紋飾取採自中國,然其形式逐漸和樣化,分以柿右衛門、古伊萬里、色鍋島等三種類型,而後其彩繪色調由暗轉亮,紅彩也由暗紅轉為鮮紅。柿右衛門纖細巧妙、色鍋島高雅華美而古伊萬里則色彩濃烈華麗,給人熱情粗放的感覺,也成為出口的大宗。到了十八世紀,以白地青花彩柚彩繪另加以金彩的「染錦手」成為伊萬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僅大量外銷更席捲國內市場。十八世紀後期,伊萬里逐漸退出國際舞台,以燒製裝飾繁縟的庶民用器為主。
      相較於伊萬里,鍋島燒為直屬於藩主的官窯,尤其再三的遷徙、出入口的把關及嚴禁將成品外售的政策可見其官方把權的獨裁性。藩主提供大量的金額和良好的福利來確保陶工的技術和成品,彷彿中國的官窯一般,鍋島燒只生產特殊製品,運用獨到的青瓷釉料生產精巧且嚴防仿冒的瓷器。相對應以平民背景而生、濃烈、鮮豔,仿製中國的器形和繪畫風格卻加入日本裝飾性特色的的古伊萬里;鍋島燒更有一種沉靜和典雅,如同官窯一般,鍋島燒代表著當時內朝的品味,以釉色濃淡的來表現審美的趣味,裝飾以和樣化的花草為主,卻不若伊萬里的繽紛,也不向伊萬里學習中國花草的立體團錦風格。而是以主題式的呈現,更加的圖像化,更強調裝飾性的趣味。

    回覆刪除
  15. 自1637年,鍋島藩統合了有田、伊萬里地區窯場,初期伊萬里燒的樣貌形成以來,整個肥前地區的瓷器燒製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樣式上都有突破性的發展,從乳白釉色的柿右衛門樣式,到金碧輝煌的金襴手樣式,伊萬里燒在民間表現出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伊萬里燒的這條脈絡彰顯了外來影響的特色,從最早引入朝鮮技術、模仿景德鎮青花開始燒製肥前瓷器就可以看出來,尤其在金襴手樣式時常可以見到「大明嘉靖年製」、「大明萬曆年製」的銘文,中國瓷器的影響可見一斑。爾後,在中國頒布海禁令時,伊萬里高度受中國影響的情況更成了日本瓷器踏進世界舞台的一個契機,1650日本第一次向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出瓷器,1659開始大量輸出,也就是從這個時期,一種新的伊萬里燒——狹義的伊萬里燒,受到歐洲市場取向影響的樣式——誕生了。
    同時,在日本國內,為了藩主貴族有別於民間的需求,鍋島燒應運而生。儘管和伊萬里燒系出肥前同門,但是兩者的風格可說是截然不同。伊萬里可說是將日式元素加入受外來影響的組合方式,而鍋島則是另闢蹊徑,獻給世人一個嶄新、日本式的組合。
    伊萬里華麗、多元的裝飾建積在許多外來影響,像是青花的使用、對中國彩繪技術的模仿,然後才逐漸轉化為芙蓉手、柿右衛門、金襴手,以柿右衛門為例,日本人大量加入日式審美觀的留白手法,以及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不對稱的使用,便是一種日本的組合方式而與明代的五彩、鬥彩有所區別。當然,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之差異所帶來的景物、人物描繪不同就不在話下。如此組合的發展不止於純樸的風格,在鮮艷華麗的一端,伊萬里燒的金襴手樣式則以全然的鮮明奪目著稱,將多種外來技法以金彩結合於一體,濃艷的風格深受歐洲貴族的喜愛,從而發展愈趨華麗,甚至直接與金器結合的例子所在多有。
    然而,鍋島燒的風格就像個高高在上的君王,他毫無刻意的模仿,散發一種遺世而獨立的氣質,大量使用幾何圖形、自然花鳥,而且以連續性來組合圖案,但是在這種規律的組合中又不忘日本對不圓滿、留空的熱愛。一方面你可以馬上看出這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可是注視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那些留白的地方彷彿也在訴說著什麼。從列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的「染付白鷺圖三腳皿」最能體會這種意境,盤面下方三隻白鷺很快地抓住觀賞者的目光,可是只有背後那一片青才真正令人回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