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主旨 請同學於99年6月2日至99年6月15日前踴躍上網填答期末教學意見調查
公告單位 教務處--課務組
公告時間 2010/6/1 上午 09:02:29
公告內容 各位親愛的同學請於99年6月15日前踴躍上網填答期末教學意見調查哦~
一、調查時間:99年6月2日至99年6月15日截止。
二、調查對象:本校同學於本學期所修習之課程。(課程名稱為: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學士論文、專題研究、專題討論、書報討論、書報研讀、個別指導研究、服務課程者,不納入評鑑範圍。)
三、調查方式:於上述期間至info網頁點選「學生」中「教學意見調查」系統,以電腦選課密碼進入,填答本學期所修習之課程問卷,惟每門課程限以填答1次為限。(info網址:http://info.ntu.edu.tw;英文版網址:https: //info.ntu.edu.tw/infoen.asp?sel=course)
四、填答權益:上網填答教學意見調查之同學,可享有優先「電腦選課分發」與「上網查詢成績」的權利。另為提高學士班應屆畢業生填答率,學士班學生在畢業前2學期填答率均達80%(含)以上者,於領取畢業證書時,將免費贈送中文成績單兩份。
五、填答時請注意滿意度順序。
本學期提供中、英文版問卷,請各位同學踴躍上網填答哦~
相關網址
http://info網址:http://info.ntu.edu.tw;英文版網址:https: //info.ntu.edu.tw/infoen.asp?sel=course
聯 絡 人 胡淑君
聯絡電話 33662388-302
電子郵件 huoldbig@ntu.edu.tw
公告對象 學生
上禮拜的參觀心得因為不知道要回覆在哪一篇 只好貼在這裡了!:P
回覆刪除下面是我跟家禎的心得(她還是進不來耶^^")
歷史二 饒祖賢
一開始我們先參觀在三樓的陶藝生活美學邀請展和居家陶藝競賽展,讓我見識到結合「實用」與「美學」的陶瓷藝術:每一位陶藝家都為作品注入了他們心中所定義的「幸福」。其中有幾項作品令我印象較為深刻:謝佩岑的《幸福包》用陶土模仿亮皮、布料的質感,捏塑各種樣式可愛的小包包、小鞋子,象徵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閃耀著溫暖的亮光,看起來栩栩如生、相當溫馨,是我很喜歡的一件作品!另外一件作品則利用花瓣狀的瓷盤擺放樣式來象徵一家人「聚」在一起圍爐的溫暖感覺,象徵家人團聚的幸福,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品。再來,鍾雯婷表現了對當代女性的一種關懷,將女性服裝的質感表現在陶瓷杯、盤、提壺上面,特殊的創意思考相當地別緻、有趣。陶藝家們的巧思賦予原本在我們居家生活中見到的平凡陶瓷器更多的趣味創意,以及有象徵意義的美感,但這些設計品想必不便宜,且就算真的能夠在生活中使用想必也會捨不得吧,所以我們還是乖乖用一般的碗、盤器皿好了!之後跟著陳老師的專業導覽,學到很多陶瓷基本製作方法、台灣陶瓷藝術的歷史流變以及現代工業精密陶瓷的應用等等,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便是台灣傳統製陶技術的介紹,之前上課時大多是閱讀文本和看投影片圖案,對於陶瓷製作多是根據靜態的圖、文描述自己去想像,這次能夠看到不同的施釉設計過程與成品(但很可惜沒有摸到:P),對於製陶土、形、飾、釉、火、陶六個進程更加有概念。很謝謝老師和助教安排這次的校外參觀活動,收穫很豐富!但因為時間很短無法完整、慢慢的欣賞,下次有機會就自己再去一趟囉!:)
----------------------
歷史二 張家禎
先就博物館本身的設計來說,我很喜歡它採用大量落地窗的設計,讓陽光成為天然的展覽光線,這讓人在參觀展覽時感覺比較輕鬆、自在。而博物館整體的空間滿大的,但實際用來展得的空間並不多,這是一個空間利用上的缺點,同時也是個讓人感到寬敞、舒適的優點。
在特展方面,我很喜歡這次的特展主題「幸福時光」,參展作品都是生活中常出現的器皿、用具,但在陶藝家們的創意與技術的展現下,每件作品都讓我感到很新鮮,和平常在課堂中所接觸到的作品種類非常不一樣。例如謝佩岑小姐的作品《幸福包》,其用陶瓷呈現出布包柔軟的質感,我覺得很神奇,沒想到陶瓷除了可以模仿青銅器、鐵器,還能模仿布料。而且在參展的作品中,真的能感覺到展覽主題所要傳達的「幸福」的感覺,看這些作品時會感到很愉快,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吧。
在一、二樓有關陶瓷的介紹中,能用文字說明配合實際物品的展示我認為這是一個優點,但是能讓參觀者實際觸摸、操控的部分似乎比較缺乏,我想這是可以,再加強的。還有在陶瓷於現代科技中的運用之區域,由於陶瓷用在現代科技的部分都是較為精細的,因此展覽的實物都偏向小型的物品(如電路板等),我想館方可以在實物外,在輔以放大的模型,這會讓參觀者更容易看清楚陶瓷在這些物品中應用的部分。
最後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這次參觀的時間太少了,沒辦法慢慢地、仔細地參觀,也沒有時間到博物館旁的藝術園區看看,這是此次活動最美中不足的地方吧。
心理系 B94207069 林郡儀
回覆刪除不同於一般博物館的慘白燈光,灑入館內的自然光營造出一種開闊、活潑、容易親近的感覺。這種感覺時常出現在踏青時,卻從未在博物館內體驗過,直到這次來到陶博館。一上三樓特展,就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展品:由施宣宇的《荷馬書頁》。遠觀,只見一淺一深的兩塊陶版各自映襯著黑白羽毛,兩根羽毛以時鐘機械帶動,具有秒針的功用;近看,只見兩支羽毛的下方各有個卷軸,紙質粗糙且有點厚度,類似再生紙。真微微顫動的羽毛筆配上陳舊的捲軸,確實給人一種時間以無形之手緩慢地刻下每一寸光陰的感覺。誰知,聽了解說才知道:這不是再生紙,而是由陶土做成的!再度拓展了我對陶瓷可能性的想像。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展品是龍窯的局部。在博物館內有段龍窯,讓參觀者得以細看、撫摸,甚至像走過隧道一樣穿過龍窯,真是個非常棒的設計。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認識一個物品時若能透過越多感官,產生的感受會越深,下次看到類似物品時容易出現熟悉感,而好感往往是伴隨熟悉感而來的。我每次參觀這種展覽都能再嘗一遍「親身體驗」的魔力。我想,親身穿過龍窯內部的人,之後看到相關訊息應該會多留心一下,甚至主動關心舊窯的保存消息吧!
不只這次參觀陶博館的活動,上次的故宮參訪也給我一樣的感想:博物館真是文化資產保護觀念的推廣利器,是學習並了解文化內涵的最佳管道,更是創造文化新價值的推手。
法律一 陳佳妤
回覆刪除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心得
很多年以前我和家人來過,但印象中只記得博物館紀念品商店的模樣,其他展覽內容都忘了,只依稀覺得博物館裡面很空曠,有走不完的黑色走廊。也許是印象中的空曠使我對陶瓷博物館感到疏離,一直沒有再去參觀的念頭。因此這麼多年來與家人去到鶯歌,總是在老街逛逛轉轉,經過博物館時也不過匆匆一瞥就繼續趕路。這次參觀倒令我徹底改觀。尤其是三樓的幸福時光特展,真的很可愛,在展場裡面悠閒地四處逛逛,不刻意尋找什麼目標,就只是感受整個展場的氛圍,隨意瀏覽,就會發現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巧思,讓人不由自主感到愉快窩心。我最喜歡的作品是《來自兒時的回憶》,以手的造型做成的陶製桌椅還有一旁的小狗等作品構成一幅溫馨可愛的畫面,整組作品有粗糙厚實的砂白色質感,很溫暖的感覺。我們家正好三個人,一隻小狗,也常常圍坐泡茶,可以完美地融入整件作品裡面。《律之頌》也是一組很特別的作品,三株樹木造型的作品,樹上掛了絲巾、葉子上放著蘋果,加上牆上的裝飾與地面的球形燈等,是十分有趣的組合。樹木是陶瓷與鋼鐵的結合,彼此交換了柔軟與剛硬的本質,樹的造型也為兩種素材加入生命力與律動感,燈光透過大片樹葉中間鏤刻的花紋,照射到地面形成有趣的投影。我也很喜歡這件作品的幸福箴言:
「18歲,以為幸福要靠「追求」才會獲得-以腦
28歲,發現幸福稍縱即逝-以身體
38歲,才知道幸福原來無處不在-以呼吸」
雖然才19歲,但看了這些作品,想到自己的生活,彷彿能體會幸福無處不在的感覺。
以前不論逛陶瓷博物館或是陶瓷老街,都是懵懵懂懂的,只看得到器物的造型、色彩等等表象,對陶瓷作品的感想也只停留在「好不好看」或「喜不喜歡」的層次,不了解一件作品的內在(例如胎土、釉藥、彩繪技法、表達意涵等等),也不了解它背後的發展歷史與文化。現在雖然不敢說能百分之百了解,但至少知道一些能更接近、了解一件陶瓷作品的方式,也更加願意去接觸這些美麗的作品、學習研究關於陶瓷的一切。這也是我這學期最大的收穫。
歷史三 林坤鎮
回覆刪除從外觀看起來,鶯歌陶博館頗大,但實際進去後才發現,真正屬於「展場」的空間並不大,而有很大的遊樂場。
從參觀動線來看,一樓是陶瓷方法和過程的介紹,二樓是台灣陶瓷史,三樓是台灣當代陶藝家的創作。我原先以為,鶯歌陶博館展的是「台灣陶瓷史」,是以「過去歷史」為核心的,就像上次去參觀故宮的「中國陶瓷史」一樣,然而與我原先設想的差別很大,真正屬於「台灣陶瓷史」只有在二樓。在這二樓台灣陶瓷史的呈現方式並不是按照「編年」的模式,而是作品分類:台灣漢人移民的陶瓷,原住民陶瓷,現代科技陶瓷。在漢人陶瓷這一展區,我覺得沒有明確清楚地呈現「台灣陶瓷史」的發展,如明鄭時期的磚瓦,清領時期的從大陸輸來的生活用瓷,日治時期台灣窯廠的興起等等,而是將作品分類,如神像,交趾陶,水缸類等等,我認為是「將一堆雜亂的東西整理好擺放在那裡給你看」,展示作品也沒有品名,作品介紹,整體上就好像「收拾整齊的倉庫」一樣。
最特別的是設有科技陶瓷的展區,一般正式的博物館不會展示當代生活的作品,而是以「過去歷史」為主。從設有這展區來看,鶯歌陶博館的理念並不是以「陶瓷史」為核心,而是觀眾全面介紹「陶瓷」這器物。三樓是陶瓷創作比賽和當代台灣陶藝家的創作作品展區,可見,鶯歌陶博館也以鼓勵本土陶藝家創作來帶動台灣陶瓷發展為重要任務。
營歌陶博館在我心中不是正式正統的博物館,而是大眾休閒式的博物館,這可能是博物館的一種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