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大堂講課
炫麗奪目:低溫鉛釉陶(漢代鉛釉、唐三彩、新羅三彩、奈良三彩)
指定閱讀:
1. 謝明良,〈有關漢代鉛釉陶器的幾個問題〉,《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
館,1999),頁14-23。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NTE5N2UxMzktZWY0Zi00MWYwLTkxMzUtMjc5ODY4NDFiNTIw&hl=zh_TW
2. 張福康,〈中國傳統低溫色釉和釉上彩〉,《中國古代陶瓷科學技術成就》(上海:上海科
技,1985)。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YWU1NjJmZWMtZjQ5MS00M2IwLTk3ZTUtODI1NGJjOGQ1OTFi&hl=zh_TW
II. 討論議題
死後世界的想像與中國人的生死觀:
每個文化都要面對人生最終歸宿---死亡的問題,而留存至今的墓葬是我們探討此一問題極好的
材料。請試著就墓葬留存的物件及形制等等,推想一下,古代中國人對於死後世界有著
什麼樣的想像?也可以延伸問題,就現代人如何事死與古代比較看看,有哪些變化與不變?
妳/你可以挑選一個重要的中國古代墓葬(例如西漢南越王墓)或試著比較同時間多個不同墓
葬,來看出其特點。
參考書目:
1. 許雅惠,〈漢代的地下世界與隨葬品〉,《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
館,1999),頁24-45。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3xe6KdWDmutYTA5YzIyM2QtYmNjNC00ZTFjLTkwNTItNjFmYjU4YTI1ZmY4&hl=zh_TW
2. 長谷部樂爾,〈唐代陶磁史素描〉(中譯版),《藝術學》,第十一期,1994年3月(唐三彩的部分)
3. 王仁波,〈西安地區北周隋唐墓葬陶俑的組合與分期〉,《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4. 魏鳴,〈魏晉薄葬考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6-4)。
4. 森達也,〈唐三彩の展開〉,《洛陽の夢》(東京,朝日新聞社,200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秦始皇身前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同時,也開始在修築自己的地下王國了。中國歷代皇帝即位後就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了,展開大規模的陵寢工程,並會親自出宮巡視修築進度與滿意與否,等到駕崩那天就可以馬上住進去了。
回覆刪除對於死亡的思考和宗教脫離不了關係。西方人相信只要「相信」主,死後就可以回到天堂上帝的身邊。中國人死後要到哪裡去呢?中國人似乎沒有很明確的宗教信仰,在孔子的入世精神下,民間不太(不想)理解真正的老莊思想,而追求道教的神仙方術和長生不死;對於佛教不注意要其欲超生脫死的境界,反而重視其六道輪迴和十八層地域的痛苦處境。
但,中國人是相信有靈魂存在的,認為死亡只是肉體的死亡,生命透過靈魂延續下去。中國人選擇土葬這種方式,應該是長期以來農業文明對土地的共生關係,所以讓死者「入土為安」,這可能也表示了中國人相信地底下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中國人心中有兩個世界:活人生存的人間和死人生存的陰曹地府。人死後,靈魂就會到地下世界生活。
從墓葬形制來看,中國人模仿死者生前的居所空間,從大量的陪葬品中,金銀器,銅鐵器,玉石器,車馬,樂器武器,絲織品,食物等等,其中陶瓷明器制做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築模型,裝飾品,動物家禽,還有象徵奴隸侍者的人俑等等,這些都是要讓死者在地底下使用的。可見,中國人相信靈魂和生人有相同得生活方式,靈魂世界和現實世界有相同的秩序。當人們想到自己死後能在地下墓室繼續享受與人間無差別的生活,就能得到些許的撫慰。
總之,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的核心是:不相信死亡,認為靈魂可以延續生命,重視現實世界,關注現實生活,死後仍然要像今世般享受世俗生活,所以「事死如生」。
ps
在漢代出土的墓室中多發現棺壁頂上發現繪有天象圖,有星星月亮太陽,從這點也許可以有不同的思考點。
從漢代墓葬的考古出土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人對於死後世界的設想是十分細微周到的,就像是生前世界的再版。於西漢早期出現的磚室墓,已經將墓室內部佈置成如生者居住的屋子,有耳室、柱子,後來更出現了人字坡頂,人們可以在墓室裡自由活動、祭祀先祖,與真實生活中的房屋相去不遠,除此之外,漢代墓葬中有各種仿生活用具的陪葬明器,一類如壺、罐、甕、勺等器皿,另一類則是灶、井、倉、家禽、人俑等模型,我們可以發現漢代的人在處理墓葬事宜時,大部分都是仰賴生者所擁有的生活經驗,所以不僅是墓葬空間、隨葬明器,甚至有「買地券」的設計,「買地券」象徵著漢代的人相信死後的世界仍有一套相同的統治模式,因此必須要在鉛板、磚塊或玉石板上註明死者的姓名、墓地範圍,先行告知地下世界的管理者,這樣的作法主要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安心地居住陰間,同時傳達了「死生殊途,兩不相妨」的想法。
回覆刪除另外從西安地區北周、隋、唐墓葬中出土的陶俑群,多屬於上流階級的墓葬,從中可看出墓葬風俗的演變,從北周至隋,主要以牛車為主體的儀仗俑群,這正好反映當時的社會習俗,魏晉南北朝時期,王公貴族外出儀仗列多使用牛車,牛車周圍的儀仗有的披甲持盾、有的手持弓囊、有的吹號擊鼓,武裝氣氛濃厚。唐初,官僚貴族外出的儀仗逐漸改變以前的習俗,外出皆以騎代車,此時期的隨葬品從牛車為主體的儀仗俑群轉變為乘馬的儀仗俑群。到了盛唐時期,莊園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因為全國財富大量向長安集中,使長安城內的建築規模變為華麗恢弘,上流階級的生活更為豪奢,此一時期的唐墓中出現許多建築模型、假山以及僮僕俑群,到了唐末,厚葬之風日漸興盛。由此可知,北周至唐代的人將死亡視為另一個開端,並且相信隨葬品能跟著亡者進入死後的生活,但與漢代相比,唐代的喪葬是一種延續既有生活的準備工作,而與漢代盡力滿足亡者需要,希望亡者不再打擾生者的喪葬觀念不盡相同。
由於現代社會的信仰漸趨多元,導致每個人對於喪葬的觀念都有所不同,但對於亡者的尊敬與追悼卻是不變的精神,目前台灣的喪葬方式大部分以道教為主,從亡者逝世到安葬必須經過許多儀式,相當繁複,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也就是臨終處理、入殮停柩、出殯安葬以及完墳謝土。現代的人依然相信亡者會到達另一個世界,但不再以真實的物品隨葬,大多以紙糊成相像的物品,再以焚燒方式傳遞到亡者的世界,這可能是因為土地及環境資源的稀少性所致,比較古代與現代喪葬習俗的差異,我認為現代的喪葬特別重視安葬之前的程序,留給生者一段緩衝的時間,並且作為善待亡者的最後一次機會,另外,現代社會的喪葬習俗已除去古代封建制度的階級限制,喪葬方式不再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在安置後事上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